那一口滑爽的玛皮天戈资本
作者:江南散客
在阳江工作的朋友周末回来,为我带来一盒名满阳江的特色美食“猪肠碌”。馅料有豆芽、肉蓉或虾米,几厘米长短不等,撒有香芝麻及葱花,咬在嘴里满口脆爽。这种遍布阳江大街小巷的美食,与我们小镇当地的“肠卷”略同,但又各有千秋,肠卷的皮略厚,也卷有豆芽和猪肉,吃着比较软糯,撒上花生粉或蘸着番茄酱吃味道更佳。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特色的美食,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味道记忆。只是平时习以为常,只有久居他乡,才会不经意地想起它的味道。
无论是“猪肠碌”还是“肠卷”都源自大米制作的粉皮天戈资本,我们阳春人称之“玛皮”。玛皮更是与米饭、白粥并列当地人三餐主食。
玛皮有手工玛皮和机制玛皮之别,手工玛皮比较厚、滑,富有弹性。而机制玛皮相对较薄,弹性差。家乡人都比较喜欢吃手工玛皮,所以街上很多玛皮店都纷纷打出“正宗八甲手工玛皮”的招牌。
手工玛皮又数纯手工石磨磨出的米浆为佳,把浸泡好的米用石磨磨成浆,均匀地铺进一个不锈钢大方盘,塞进三四层的不锈钢蒸笼里,用柴火蒸熟,拖出大方盘,然后把整张玛皮卷起来,再用菜刀切至大小等同的条形,待凉后即可食用。以前传统的大抽屉蒸笼和蒸盘都是用竹木制成,蒸出来的玛皮别具自然风味。
玛皮有许多种吃法,可以煎、炒、捞、凉拌等,可以和豆芽、瘦肉等卷成“猪肠碌”或“肠卷”。如果炒,当地人配以猪大肠、豆饼、八甲唛菜一起炒为最佳;如果捞,以瘦肉或牛腩一起滚捞成瘦肉粉、牛腩粉最好味;如果煎,就要在玛皮蒸好时,把玛皮切成一块块小长方形,放在油锅里慢火煎至金黄,未入口即满屋飘香。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天戈资本,笔者极喜欢简单甚至有点“粗暴”的吃法——凉拌玛皮。
抓起一大把玛皮装在大碗里,挑上几汤匙用蒜蓉和豆豉熬制成的盐水,洒上生抽再滴上几滴老抽上色,这时很重要的一道调料品登场,那就是淋上用慢火煎香的花生油,然后撒上葱花,用筷子反复搅动,直至充分蘸满调味料,整碗玛皮黄灿灿的,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煞是好看。如果配上白切猪头肉或香炸五花腩、五香牛腩、脆皮烧鸭等,爽、滑、香,那必是一场从嘴巴到胃的美味之旅。
小时候,每逢星期天,我都会早早地从米缸里勺起一盘米,等待挑着玛皮穿街过巷的“玛皮佬”到来,用米兑换几两玛皮吃。或逢圩日,约上几个小伙伴,每人兜揣一两斤米,来到集市。只见个个玛皮档都柴火旺盛,前后左右甚至角落都摆上了小桌、长木凳,趁圩的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吃着或煎炒、或生捞的玛皮,啜上几口农家米酒,空气里烟火味浓郁,整个集市喧嚣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我们几个穷小子每人用米换来几两凉拌玛皮,一溜排蹲在地上或长木凳上,这时并不着急大快朵颐,而是用木筷夹起玛皮的一头,嘴巴用力一吸,“哧溜”一声,一条玛皮已无影无踪, 意趣盎然。一时间,“哧溜哧溜”的声音起伏不断……
玛皮,一道平凡的家乡小食,是家乡记忆中平凡日子里的温馨味道,一日三餐的琐碎,藏着生活的甜蜜与幸福,这就是人间烟火味。
“春声”专栏征稿启事
“春声”专栏立足阳春,面向全国,意在搭建一个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文化专家、学者、网络作者、学生赐稿。
稿件内容包括文艺精品展示、文化热点解读、文化知识普及等内容,可涉及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AI生成。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cbs@263.net,并注明“春声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
编辑 植东方
审核 刘迪
终审 张萍
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