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火牛配资,“十四五”即将收官。这五年,我国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更多自主权。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肩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过去5年,深圳释放出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GDP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
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三次点到深圳。作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在哪些领域被点赞?
河套:科创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过去5年,我国破立并举,推动各地区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发展形成一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化,资金、人才等要素在三地高效流动。”7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特别举例,河套深圳园区聚集超440家科技企业、200个高端科研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赋予河套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使命。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旨在破解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的瓶颈,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全国首创“科汇通”试点、设立全国首个香港高校参与建设运营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国际转化试点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发布全国首个服务科研机构的公共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在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区,一系列全国“首创”在这里诞生。同时,“一号通道”已实现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引入首个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矛盾纠纷专业调解分拨中心等“三个中心”等等,河套的国际一流创新环境不断成型。
如今,河套合作区已经聚集5所香港的世界百强高校科研平台,实施了选题征集制、同行评议制等五项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制度,面向深港产业界征集2批共70条重大基础科学及工程技术课题;汇聚海内外院士16名、1.5万名科研人才。
随着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河套这个“小空间”有“大作为”。
改革:为全国提供更多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火牛配资,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中心任务。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改革经验。”7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提到。
综合改革,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深圳敢闯敢试,随后在重点改革领域挺进“深水区”、勇闯“无人区”。
经过4年多的探索,深圳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经验。自2022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试点形成的48条经验举措,分三批次在全国或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复制推广。
深圳在综合改革探索中,不少原创性制度成果已被规范上升为国家层面相关制度和政策。近年来,深圳相继推出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个人破产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多项法规填补了立法空白,为国家相关领域立法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这是深圳自2020年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来的又一重磅政策。这意味着“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肩负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提供范例”的时代使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再启新程。
创新:R&D达6.46%的标杆城市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7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袁达介绍,从标杆看,深圳作为创新标杆城市,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6.46%。
科技创新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
通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圳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遴选和组织方式,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等改革试点,为全球人才搭平台、建生态。
摄影:叶石界
在实践中,近年来深圳率先在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和“业主制”,以“揭榜挂帅制”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集中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
2024年,深圳企业研发投入2086.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25家、居全国第二;集聚了各类人才总量超7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不断激发出新质生产力。
比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培育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超2600家,先后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在低空经济领域,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关于低空经济的地方专项法规,高质量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深圳的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产量全球领先。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融合,深圳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价值方位将不断凸显。
《南方》杂志重磅栏目“区域观察”邀您进群:
1.您可通过我们原创分析文章,深读广东区域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2.诚盼提供各地实践线索,我们将遴选合适选题推出报道。
3.交流、吸纳读者意见,不断优化提升栏目品质。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叶石界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潘经春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